在鼎聚科创看来,马云提出新零售以来无人货架受到狂热追捧,但是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改变世界”,无人货架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好作为别的零售业态的一种附属功能而存在。
一种新事物,新形态的出现,当然可能成为颠覆行业的独立产品,但同样可能沦为其他大平台的一个小功能。
在8-9年前,以 Foursquare和“街旁”等为代表的LBS(以位置为基础的服务),用手机GPS定位标注你的位置,并可“打卡”签到,与人分享心情日记。当时有很多观察者觉得LBS风投喜欢,用户又多,好像是有戏的。
但是微博、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工具,只是在发消息时轻松的加入了位置属性,就轻松地打败了除签到打卡外缺乏其他附加功能的LBS应用,使之销声匿迹。近年来,“足记”,“时光相册”等相对冷门的相机应用以一款滤镜或特效刷爆网络,但终因欠缺持续开发能力,又没有忠诚用户群而昙花一现。
一个新点子能否独立生存,主要是看它:
第一:是否很容易被抄袭;
第二:是否有分拆玩法,多元化发展的空间。
被抄袭的风险让创业者如履薄冰,是创业最难的地方之一。
科大讯飞长期被认为拥有AI先发优势,但今年阿里和腾讯等试图“弯道超车”,讯飞未来是否能继续领先被打上了问号。
而只有从一个单独的功能出发,继续演变出多种不同的玩法,才能支撑其扩展为一个完整的产品。
手机短视频因为出现了动效、变声、尬舞等创新点,从社交网络的子功能中独立出来,市场空间得到了明显扩大。
以上述标准看最近“风口”上的无人货架,尽管已经有十余家无人货架获得总额超过25亿元的投资,但在长远看来,它能独立存活下去的前景却不乐观。
首先,无人货架的竞争门槛太低。
作为极度追求降低硬件成本的商业模式,无人货架在重资产的线下实体商业领域,试图以相对“轻资产”模式追求快速启动。
自动售货机硬件费用可达每台数千元,而无人货架仅仅需要花几十块钱买一个货架而已,运营方面的费用占了大头。
这当然利于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和获得融资,却等于放弃了实体经济固有的资产门槛,以至于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可以过来插一脚。
阿里就不说了,顺丰、饿了么甚至猎豹移动都来做。所有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参与进来,使得无人货架的“行业领导者”们十分尴尬。而且,货架企业标榜的大数据精细化运营,目前尚未看到实际效果。
货架本身并无技术含量,也不包括摄像头什么的,难以杜绝入住后的货品损失隐患;因为都是小额交易,即使抓到了货损证据,“处罚”也无从谈起现有的货架运营商都很难用开放的货架形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其次,现有的全开放式无人货架,并无太多的后续想象空间。
当前用来解决上班族零食消费需求的“最后10米”方案,大致包括:传统自动售货机、加入面部识别等功能的改良型售货机、以及开放的无人货架。
所有这些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主要的区别可能仅在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层面。
从媒体报道来看,无人货架运营商似乎寄希望于通过随便敞开拿,降低人们使用时的设防情绪。只要购物流程稍微麻烦一点点,就会让消费者其他的念头有可乘之机,打消购买欲望。这可能是无人货架唯一的相对优势。
而这种只能说得上是“微创新”的形态,更说明了它不具备成为独立产品所需的条件。如果货架形态不变,除了在货架放广告,在App付款时候放广告,也没有其他创意性的盈利办法。
商城系统开发|软件定制开发|o2o商城系统|微信定制开发|系统定制-逸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