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赛道里的 “坏消息”似乎渐渐多起来了。继上周猩便利被曝出了裁员撤店的消息后,据鼎聚科创了解,另一个无人货架项目七只考拉出现90%以上的大规模裁员,无人货架项目基本不做了,仅保留仓储和物流部门。这,是要凉了吗?
对于上述的消息,七只考拉随后予以了否认, 表示裁员一事不实,属业务调整。CEO文朝晖称: “在这次业务调整中,对于我们无人货架业务的老客户,我们会更加精心地维护,并且后续只拓展100人以上的点位。因此,我们的拓展团队的一些同事和部分的运营同事会离开我们。”
巧合的是,同样被曝出裁员、减缩业务的猩便利也将自己的举动表述为了 “业务的调整与优化”。无论是说将强调一二线城市的点位密度的猩便利,还是说以后要专注拓展100人以上的点位的七只考拉,二者曝露出来的问题,都集中在了前期点位扩张上了。当然了,手握5亿累计融资的猩便利在打法上较之后者要来得更夸张些。
据鼎聚科创了解,这些项目团队业务上的缩减调整、甚至曝出不太美妙的声音几乎是必然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这些从美团、阿里中供出来的人,基本上都特别猛。我出来创业,公司搬到了一个特别小的写字楼里,他们铺点基本不算人数,就告诉你可以免费吃。不难想象,以这种路子去铺点位,加之盗损率,成本其实是越码越高的。
此外,压力还来自于供应链一端。 从我们做零售的理念来看,其实供应商看好这种垂直业态的不是特别多。因而他们用赊销方式来供货的其实非常少,基本上就是现金结算。很多无人货架项目在供货商这并没有强势的话语权,在进货成本上难以有优于便利店的优势,结算方式也对现金流不太友好。
第三点在于运营的成本。即使点铺到了一定的密度,由于城配体系不完善,依靠外界资源去做城配体系的建设,在早期也免不了烧钱。而对于一些创业公司而言,即使拿到了头部的资金,依然需要依靠第三方物流来搭建区域里的城配体系,也是一大笔消耗。
接连的负面新闻似乎让行业蒙上了些许阴影,然而业内人士却认为这些调整的出现其实是好事——这市场正在由疯狂转为冷静。
2017年6月份到9月份间,无人货架的市场曾涌入了一大批玩家,资本的快速进入让这个赛道显得浮躁不堪,为了获得在媒体、资本上的声量, “点位数”被不少无人货架企业当作了角逐的重点,这与上一届的共享单车颇有点类似,大家想着尽可能多的把货架堆出去,去拿覆盖率。
为了把数量推上去, 本是以 “办公室场景”应运而生的货架们甚至出现在了楼宇、户外场地,对于 “办公室”的选定也乱了章法,20-30人的小公司也不挑剔,造成了货架的高耗损、低效率。于此同时,企业为了鼓励BD,多是直接以点位数量作为考核标准,甚至按此拿提成,也进一步使得BD铺设点位时,只求量甚至为量不折手段。各家间互挖角跳槽也甚为频繁。
而 “冷静”的一大表现正是越来越多的项目终于看到网点的质实际上是要优先于量的。猩便利、七只考拉的调整恰是如此。
早在去年9月份,方兴的无人货架赛道就出现了第一起并购案,成立于2017年6月份的果小美收购了智能零售货柜番茄便利;10月份,“猩便利”宣布完成对“51零食”的收购;上周,无人货架的 “新选手”便利蜂宣布了对领蛙的战略投资控股。
随着并购洗牌,新的行业巨头会出现,尾部企业会被淘汰,但是整个无人货架市场格局的彻底明朗,或许还要到今年的六月份。